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1:浅析自然教育活动中的规则问题

张诺诺 张诺诺的缙云风物 2022-06-08


如果要问我带自然教育活动或者做自愿者的时候,最怕什么,曾经我最怕的是遇到对规则穷追不舍的孩子。这会让我陷入到一种矛盾的状态:跟孩子说规则就是要遵守的?似乎将自己置于了一种强权的位置,与“尊重孩子,让孩子身心充分发展”相悖。那放任不管?也不行,活动很容易进行不下去。


因为一直搞不清楚目标、规则、边界和孩子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所以在很多时候作为引导者,我都采用了逃避大法,要么把难题交给同事,要么假装没看见没听见,让孩子对规则的质疑迅速被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这在活动中很容易成功,吸引人的点太多了。



但没解决的问题总是会重复出现的,比如我在盖娅绿色生活营做志愿者的时候,和一个闹情绪的小朋友绕着圈的说了大半个小时,也绕不出“凭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的怪圈。而之前也有家长跟我说,看了很多的育儿书,现在已经不敢批评自己的孩子了等等。


幸好在绿色生活营的实践中,校长蚊滋滋果断的处理给了我很好的示范,而我又在最近的学习中,看到了涂尔干和康德,原来困扰我已久的答案竟然在教育社会学中。就从案例开始,一起来探寻这背后的规律吧。


案例一:凭什么少数服从多数?


这句话是我去年在盖娅绿色生活营做志愿者时听到的话,开营第一天,孩子们讨论队名的时候。搭档飞鱼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崇尚爱与自由,我当时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仅仅停留于几个心理学大V消化过的儿童心理学,满脑子“无条件的爱、包容、接纳、看见、尊重、自由”,于是我们俩一拍即合,决定用“养蛊”的心态来做引导员,全部事物交由孩子们自主自制,从讨论规则到矛盾解决,只要不违反夏令营的规则,我们都不干涉。


这不嘛,开营不到八小时,孩子们就因为要制定怎样的规则,来作为起队名的评判标准而吵了起来。然后我就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甲某某:少数服从多数!

乙某某:凭什么少数服从多数?




我迅速在脑海里搜索了一番,确认无法回答后,干脆躺倒,暗自腹谤:“你还别说,乙某某说的挺有道理的啊~”最后还是飞鱼提醒孩子们,还有十五分钟就结束小队会议了,如果……那么……于是最后孩子们把几个队名进行了物理叠加,又根据意见强弱进行删减和妥协,最后得到了一个巨长的队名,孩子们也都还挺满意的。



看起来“不干预”法则好像行得通,于是我与飞鱼也就沿用了。但问题也就很快暴露出来,基本上每一次需要小组协作的时候,我们队基于规则的讨论都会比别的队花费的时间长很多,而留给孩子们做任务的时间就少了,最后交出来的小组合作成果也相对粗糙,以至于孩子们自己也并没有特别满意孩子们的发生矛盾的频率也相对其他组多一些,当时我们以为是孩子们都比较有个性的缘故。


案例二:教练纠正孩子,反被教育“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


之前在江南驿国际青年旅舍的主人Lily前辈的朋友圈看到一个案例。羽毛球馆里教练和孩子的对话。



教练:你这样打不行,动作没有做到位。不要嘻嘻哈哈的。

孩子:我没有呀!


教练:你动作不到位就是打不好,必须要把动作做好。什么运动都需要把动作做好,要有这个磨练的过程。想省力是不行的。


孩子:教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与Lily前辈简单的交流了一下,都认为市面上的儿童教育,有不少对“尊重、权利、自由”多有误解,粗暴的与纵容画了等号,甚至反向延伸,成了对大人的限制。



这种现象并不常见,之前就有家长朋友告诉我,看了很多育儿书和课程之后,她已经不敢纠正自己的孩子了,自己童年就是被各种限制和不尊重,生怕自己的批评纠正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留下童年的创伤。


案例三:蚊滋滋强调边界:这我的家,规则我说了算


家长朋友给我说到“不敢纠正孩子”的困惑,与我去年在沃思花园因为无法解决“干预与不干预”的矛盾,而选择了“不干预”的状态如出一辙。


在我与飞鱼的放养下,有几个活跃的孩子频频挑衅规则,一开始只是在各种任务中闹别扭,后来在一次下山前的集合中,蚊滋滋照例给孩子做一天的小结,有一个孩子不断开小差且几次打断蚊滋滋的话,蚊滋滋很认真的跟他说:“这是我的家,我是这次夏令营的总召,这里我说了算。”挑衅的孩子安静了下来。


而我当时心里是非常震惊的。原来是可以这样强调规则和边界的!


规则的本质是什么


这几个案例综合起来看,不对劲的地方也就出来了。我和那个困扰的家长朋友,都没有弄清楚规则的本质与作用,也没有深入理解尊重、自由与权力,所以我们在绿色生活营上采用的“不干预”原则,其实是忽略了引导员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换成教育学的话说,教育是教师具有主导性,学生具有主体性,然后师、生、环境共同相互作用。



这一点在绿色生活营的小组合作任务中可以看得出来,原来呈现出的结果与合作性比其他组略差一些,并不仅仅因为孩子们更有个性,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组采用了放养,合作时都缺乏更为充分的引导的缘故。看起来每个孩子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可以一直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一直为规则讨论,但其实却缺少了对小组任务本身的研究和理解,更少了一些在具体任务进行过程中的磨合与锻炼。就好比孩子们要去迷宫探险,结果把更多时间花在了讨论藏宝图到底该由谁保管上了。


这个时候再来看规则,就比较清晰了,规则的作用是保障活动进行的基本条件,而非活动操作过程的剧本。规则有一大特点是操作过程对所有人平等,而非制定过程对所有人平等,这话听起来很奇怪,用一个例子就明白了,房间里有一个冰箱,人人都按照冰箱使用说明书使用就可以了,不必人人都要去参与说明书的制作。


那么放到活动中,盖娅沃思花园是蚊滋滋的家,她独自制定规则是完全合理的,只要规则使用人人平等即可。比如说不能踩围墙,所以营员也好,引导员也好,讲师也好,就都不能踩围墙。这种情况下,规则是基于边界来制定的,不冒犯别人的边界,是规则存在的意义之一。



当然,这不是说规则一定要大人去制定,我更不认同孩子对规则有疑惑的时候,直接告诉他:“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虽然孩子对规则有疑虑,这是让孩子了解边界的原理的好时机,让孩子明白不能做的原因是不能侵犯他人的边界,而非必须服从大人的权威。上面的羽毛球馆的例子也是边界问题,羽毛球课程的目标决定标准的训练手法是必须的,那么羽毛球课教练的边界就是遵守课程规则。孩子嘻嘻哈哈还要狡辩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这是边界意识的缺失。


这个时候再来说尊重与权力。当我们明白了规则的性质与作用,遵守规则是尊重彼此边界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对于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可以认真分辨一下,这错误是因为违反了规则,还是侵犯了家长的边界,还是仅仅只是与家长觉得孩子应该的样子不同?搞清楚了是什么,就知道怎么办了,也就能传递给孩子更准确的理念了。


培养社会性,是自然教育活动的作用之一


我们讲到自然教育活动的时候,常常会提到“合作、同理心、沟通”等类似的词,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叫社会性。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一起并成为三大社会学奠基人。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定义了教育的功能:


①使青年一代实现系统的社会化,从“个体我”到“社会我”。

②使青年的潜能得到发展。

③教育可以使个体的能力代际传递。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促进人的社会化。我们说到自然教育的目标——为解决自然缺失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大关系回归自然,其中“人与人”指的就是人的社会化关系。而在三大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各项潜能也得到了发展。


所以孩子们需要在小组合作模式中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合作中,孩子们讨论规则,相互磨合,对他人对任务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引导员的引导作用就像催化剂,促进这一切向着目标发生。


小组合作模式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就是评价标准会结合成果与小组合作性综合考量。评价每个成员是否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评价小组合作间的效果是否对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最终呈现的结果也会验证前面两点。


画了个示意图


你看,规则约束了每个人的行为,却又让每个人的特点都充分发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多奇妙。


总结


文字写到这里,解决了很久以来束缚我的问题,长舒一口气,一下子觉得心里轻了很多。了解教育,了解他人,应该使我们的视野更辽阔,行动更自如才对,怎么会因为学教育懂教育了,反而让教育的理念成为了束缚家长老师的枷锁?


在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尊重孩子的自由、个性与人格,但尊重与纵容很容易变成一条线的两端,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拉锯战,就像孩子们在指定规则时,会陷入“凭什么”的争论,而忘记了我们的目标并非是争一个是非对错。如何找到那个平衡点,不是非得要陷入在那个点上死磕啊,你看我们讨论尊重与纵容的时候,就引入了社会性和规则的作用来解释与说明。


世界是立体的,生命充满韧性,不必苛求做完美的家长。


世界是立体的


所以总结一下:1、规则的作用是保障活动进行的基本条件,按原则使用比制定更重要。2、规则的制定遵循边界原则,使用遵循平等原则。3、发展个性与遵守规则并不冲突,遵守规则可以使目标更充分的实现,而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个性得以锻炼与发展。4、自然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发展人的社会性。


感谢: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正在招募中),盖娅绿色生活营,Lily前辈(排名不分先后)


全文4160字,如果觉得有收获,请帮我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留言或者赞赏哦!


理论依据


涂尔干的教育理论:见正文。(节选自《外国教育史》第二版)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0:不要把自然教育活动变成“提前上的科学课”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9:活动中遇到家长“急功近利”怎么办?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8:为什么知道自然物的名字不是最必须的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7:胆小的孩子与维持期望效应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6:你的举动是孩子隐性的课程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5:小地方的孩子上大学,从来都不容易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4:家长期待背后的自我应验效应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3:活动中“特殊”孩子出状况的部分干预方法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2:活动中的“特殊”孩子,要干预吗?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1:如何与孩子讨论摘花的问题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0:活动中孩子游离怎么办?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29:你参加的“自然体验活动”是自然教育吗?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28:孩子有很多问题,但他们并不需要现成答案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27:活动分组背后的逻辑和意义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尘世间系列猫咪张念九的专栏在自然里玩系列浮生偷闲系列过日子系列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记录真实的人间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